rss
    0

    大义灭亲真的对吗,大义灭亲对不对

    2024.04.22 | tamoadmin | 4次围观
    1. 怎样看待三纲五常?

    怎样看待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大义灭亲真的对吗,大义灭亲对不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今天再翻出来讨论,作为华夏子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愧不如,想到的应该是如何创造出让整个民族烂熟于心的道德规范来。

    孔子

    首先,应该仰慕先人的智慧。都知道公元前后的分界点是从西汉汉平帝刘衎在位的年代开始的。先秦指秦朝建立前的所有历史时期,从时间概念上大都认为是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历史时代,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先人,能从君到臣,父到子,从天到***定道德原则、行为规范,我们只有仰慕得分。

    第二,继承和发扬就是在前人肩膀上创新。有人见古就批,又拿不出新的套路来,显得后人多没有出息啊。时代总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有了5G就批判先人的落后。毛主席早在《实践论》中就指出“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我们没有理由全盘否定,也没有理由不顾时代现实囫囵吞枣。

    第三,没有很好地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已经对不起祖先了。比如“父为子纲,父不慈,子三纲五常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在家庭伦理上,现在多数认为“五常”是要父母压迫子女,事实上,它的本意是要求父母要给子女做榜样。对照“五常”中的“大义灭亲”,现在的父母对孩子娇惯还来不及呢!现在无论家庭、学校倡导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惩戒是影响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家长和学校已经没有了教育手段了,以至于违背人的成长规律而不能自知。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很干脆,培养社会有用的人,但怎么培养却犯糊涂了。孩子怎么才会有用?用道德规范不断地批评、惩戒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这是唯一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都能看到,凡能在群体中胜出者,凡能成大事者都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批评都受不了、吃苦都吃不来,孩子能成社会有用的人吗?

    五常

    所以,对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历史地看,还要辩证地看,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制定出超越先人的道德规范才算本事。如果我们既没有本事拿出新的东西来,又无情地诋毁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是欠资格的,也是可笑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数据均来自网络,若有文章、图片版权异议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3345583974@qq.com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