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鱼水之情打一字,鱼水之情打一字生肖

    2024.04.21 | tamoadmin | 4次围观
    1.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白起坑杀20万降卒,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是范睢的阴谋诡计还是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

    战争是残酷的,而歼灭战更是残酷的,歼灭战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敌国的战争潜力。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战,当时有八百诸侯国,所谓争霸就是把你打服,你认我为大哥,我就不杀你,可以灭你的国,但是不屠戮你的人民。战国时代只剩七大战国和十多个小诸侯国,战争发展成了歼灭战,为了灭一个根基雄厚的国家,不得不大开杀戒,杀降兵,屠戮百姓就经常发生了。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是决定谁统一天下的抉择之战,秦赵两国都发动了国家最大的战争动员潜能!不能仅仅看到长平之战赵国伤亡了45万人,其中20万人的降兵被坑杀;还应看到秦国阵亡3了0万大军,史记载“秦卒亡者过半”!还应看到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15岁以上的男丁皆被征召入伍,秦国本土特别是河东郡的存粮都被输送到了前线。秦国的粮食只够秦军吃,赵国20万人吃什么?

    鱼水之情打一字,鱼水之情打一字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释放赵国20万士兵归国,那么这仗白打了。将20万赵军编入秦军,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毕竟赵军家人都在赵国。将20万赵军化整为零编入秦国民籍,这样风险同样巨大,国内动荡不可避免!秦昭襄王深知,这20万赵军的命运只有死才最符合秦国的利益;但是作为秦王,他不能发布这样的命令,毕竟秦国要统一天下,秦王会成为天下的王,他不能屠戮子民!大秦丞相范睢可以下令坑杀20万赵军,但是范睢作为天下名士,他不能给自己抹黑,那有名士当屠夫的?

    秦昭襄王、丞相范睢将这个难题抛给了武安君白起,他们下达的指令是“战场之事,武安君全权处理,可不汇报”!白起明白了秦王和丞相的意思,他得背下人屠的称号,受后世万千国人唾骂!白起为了秦国的最大利益,勇于担当,他下令给赵军吃一顿饱饭,然后趁夜全部坑杀。杀了20万人后,白起并没有懊恼,他下令全军休整十日,然后一举灭赵,白起要完成一次灭国大战,结束他辉煌的军争生涯!但范睢却出来阻止白起的灭国大功,以赵国六城接受秦赵议和。

    一年后赵国不献六城,秦昭襄王发兵三十万击赵,赵、魏、楚、韩四国结成同盟抗秦。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亲任统帅,四国同心协力全力进攻秦军,此战秦军阵亡30万人,丢失函谷关以外所有领土。白起背负杀降人屠之恶名,不肯领军作战,最终被赐死杜邮,死前白起大呼“赵军将士,白起还命来矣”!历史上对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战死的60万秦军可以一丝同情?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赵国20万降卒被杀上面了。秦国的统一战争难道不正义吗?

    秦国百姓认为白起无罪而死,皆怜之,建祠祭之。赵国百姓恨白起杀夫屠子,将白起化为孺子牛,生而耕地下力,死而分食其肉!白起的千秋功过,任后人评说。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宋太祖赵匡胤评价:此人杀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战争与兵

    个人觉得时代造成的,白起的做法没有问题,这场战争中,杀掉降兵应该是最好的处置方法。 记得上历史课的时候,觉得不应该坑杀降兵,然后各种理由反驳,什么是生命,反人类,收降作为自己的军队等理由,从来没有考虑过当时的时代和局势这个因素,如果不杀掉,秦国应该怎样处置呢,怎么都不行。

    收降:长平之战秦国之所以胜利,除了将领军事才能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两国实力悬殊,战争持续了三年,两国都举国之力,但是秦国粮食都富足,但赵国不行,这也是赵括换下廉颇的一个原因,假设收降,这20万士兵怎么解决,一天吃多少粮食,回到国内以后,也不能像秦人一样劳作,尤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当发生战争的时候,还要分兵力监控这些人,防止造反,收降便变成了隐患,所以杀掉是解决隐患的方法。

    放掉:这三年的战争全是白打了,这20万军队回去依然可以马上形成战斗力,战斗力不减,那秦国便不能立即获得战争的胜利果实,赵国依然是秦国的强敌,所以便不能放掉。

    杀掉:一劳永逸,壮大秦国,慢慢蚕食秦国。

    战国时代,各国获得利益的方法,就是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实现扩张,展现强大国力,白起虽然是下命令的人,但是他问过秦王,如何处置,但是想想也知道,不可能给他答案的,所以白起必然会充当刽子手,但是从从局势来看,从战争来看,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虽然需要20万降兵的生命,但是战争中,兵也是无奈的。

    结合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秦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坑杀20降卒没有什么难言之隐,是他自己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也是秦昭襄王和秦国君臣的选择,更是秦法之下秦国万千士卒的选择,没有范雎的阴谋诡计,也没有秦昭襄王的权御之术。白起之所以这么做,为的只是在这场赌上国运的旷世大战中,让秦国得到最大的利益,让参战的士卒得到最大的利益。

    一、坑杀20万降卒是白起自己的选择。

    《史记·白起王翦》中记载,长平之战结束以后,“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可见,是白起自己认为赵国士卒和上党百姓一样,有反秦归赵的可能,如果不杀,可能在秦军之中引起混乱,因此才决定“尽杀之”。同时,为了使坑杀降卒给赵国带来最大的心理威慑,白起还特意放回了二百多个年龄较小的赵军,也说明了杀降是他有预谋的一种行为。白起在自刎之时,亲口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也等于承认了杀降是他自己的选择。

    二、坑杀20万降卒是秦法的选择。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出现了一个可怕的词汇“首功”,凡秦国士兵,上阵杀敌,斩下敌人头颅便可以获得爵位、田宅、财富和荣耀,这是秦国士兵参与公战的内在动力,也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的根本原因。从“首功”出现以后,秦国的对外战争便有了“斩首多少”的注解,无论是否必要,每战务求全歼。白起从士卒中成长,最能理解士兵对“首功”的渴望,因此更加注重歼灭敌人,因此杀降也就成了难免的事,比如,在华阳之战中,就有他将两万赵军沉入黄河的记载。对于苦战三年的秦国士卒来说,20万降卒就是20万“首功”,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就算白起也不能违拗。

    三、坑杀20万降卒是秦国、秦昭襄王的选择。

    长平之战是秦、赵双方赌上国运的一战,双方几乎投入了所能动员的全部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是智力,胜者可睥睨天下,败者当万劫不复。秦国在付出“伤亡过半、国库空”的代价之后,艰难地取得胜利,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胜利的果实随手丢弃,必然要将赵国推向崩溃的深渊。对秦国来说,投降的20万赵军是无法处理的难题,没有收为己用的信心,没有供给粮草的能力,更没有放虎归山,使其再次成为自己大敌的打算,自然地,杀降成了秦国君臣最好的选择。

    历史因真实而愈显残酷,坑杀20万降卒,白起并非无可奈何,也无难言之隐。从伊阙之战到长平之战,白起一生斩杀六国军民百余万,难道除长平之战外,六国将士每次与白起作战,都拼杀到最后一人,没有一人投降吗?显然不可能,只是这些降卒最后都变成了“首功”而已,鄢城的十余万无辜百姓,华阳之战里两万沉河赵卒,以及无数被“坑杀”的降卒,才是白起“人屠”之称真正的由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数据均来自网络,若有文章、图片版权异议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3345583974@qq.com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