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与当仁不让相近的成语,与当仁不让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2024.04.16 | tamoadmin | 4次围观
    1. 和“争先恐后”同类的词语有哪些?
    2. 中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词语,比如“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你还知道别的吗?

    和“争先恐后”同类的词语有哪些?

    1、恐后争先

    读音: [ kǒng hòu zhēng xiān ]

    与当仁不让相近的成语,与当仁不让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释义: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他却横冲直撞,恐后争先。”

    2、争强好胜

    读音: [ zhēng qiáng hào shèng】

    释义:争:争夺;强:优胜;好:喜爱。争为强者,事事处处都喜欢超过和压倒别人。

    出 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

    3、你追我赶

    读音: [ nǐ zhuī wǒ gǎn ]

    释义: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4、一马当先

    读音:[ yī mǎ dāng xiān 】

    意思相近的:当仁不让,力争上游,只争朝夕.形式相近的:左思右想,挑肥拣瘦,拈轻怕重……舍生忘死 贪生怕死 醉生梦死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开天辟地 惊天动地顶天立地 花天酒地 欢天喜地 改天换地 经天纬地 遮天盖地 震天动地翻天覆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 厚此薄彼 虎头蛇尾 街头巷尾 继往开来扬长避短 说长道短 三长两短 截长补短 取长补短 今是昨非 口是心非似是而非 空前绝后 除旧布新 你死我活 拈轻怕重 弄假成真 七上八下欺上瞒下 完整无缺 借古讽今 ...

    中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词语,比如“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你还知道别的吗?

    由于中国文字的独特表现能力,所以很多带有自相矛盾的词语,却有不同的表现。如高处不胜寒,和站得高,看得远。同样的高,意义很多不同,高处不胜寒,同于易经中的,亢龙有悔的状态了。而站得高看得远,则处独特高位,才能有大远见,大理想。又如听天由命,或人定胜天。本来天命不可违,懦弱的人一般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但如果换上一个斗士,则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了。一些成语如前倨后恭,前表现傲然,而后又恭顺,入木三分地刻划倨下媚上丑态。又如拥有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无钱又万万不能。在现实中是矛盾又实在。

    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并不矛盾,是为人处世的经典法宝。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当遇到仁义的地方,你们应该站在仁义的那一方,如果我错了,你们也不用因为我是老师而违背了道义。可见,孔老师不搞个人崇拜,也不搞专制。这句名言,为所有行人道、做好事、力求上进的人鼓足了勇气。

    孔子还说了下一句:“君子贞而不谅。”是说一个君子,要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遵守小信。可见,孔老师注重“信”的道德原则,但又说明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坚持“信”。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爱正义胜过爱权威,当仁不让于师的人。

    那么,礼让为先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说的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可见,孔老师是要摆正礼让与竞争的天平,争要争得合理,要保持君子风度。

    竞争使人进步,而竞争背后的礼让则是使竞争进入良性循环的秘诀。礼让能成人之美,能赢得人心,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行稳致远。

    这是儒家类的词语,这类词语太多了。现在要把儒家类的词语融于社会,关键是如何将孔子学说的“道体”贯穿于始终。例如孝字,“孝字为先”“孝顺父母”“忠孝两全”“忠孝难两全”等等,按照孔子思想是要审其所以,否则不能乱套。例如《荀子·子道》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最后孔子告诉子贡:“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其意思是:子从父命,要审其“所以”;臣从君命,要审其“所以”。如果正确,服从之,叫做孝,叫做忠(否则,盲从不能视之为忠、孝)。这就将“一”——“道体”贯穿于“道用”——忠、孝之道中。那么,什么叫做孔子学说的“道体”——“一”?《论语·里仁》第十五章记载:“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应倒读为“吾道以一贯之”)《论语·卫灵公》第三章又强调“予一以贯之”(即“我以一贯之”)。这就是说,“一”是孔学“道体”,是准则、主线,它贯穿于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温、良、恭、谦、让、俭等等“道用”内涵的始终。《四书集注·论语·里仁》第十五章注:“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其中“一,本也”指的就是“一”是本原,是“道体”。但是历代诸儒没有抓住孔学的“道体”,也就是没有找准孔学的纲,混淆了孔学“道体”与“道用”之间的界限,以致造成许多词语使用时很混乱。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数据均来自网络,若有文章、图片版权异议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3345583974@qq.com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