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见贤思齐下一句话是什么,见贤思齐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024.04.10 | tamoadmin | 5次围观
    1.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圣贤一直是我们仰望的,一个一生中能做到立德立身立言则是毕生孜孜以求的夙愿。“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也”只有这样我们在心中立一个标杆仰望着,优秀的好的东西不断吸取着糟粕和不好的东西不断摒弃掉。闻过则改见贤思齐,从中汲取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我们都是中国人,优秀的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这样无疑令我们醍醐灌顶,于迷茫中看到光亮。

    对于潜移默化的文化基因来说身教永远大于言传,看到了才会想、想到了才会做、做完再想——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遇事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同样不可取,乐观者急功近利容易自满自负而悲观者消极怠惰容易自卑自轻!自满自负和自卑自轻者之外多有投机之人,见胜兆则纷纷聚拢自恃摇旗呐喊之功,遇败兆也不避不躲亦只不过是万千失败份子的一员 。

    见贤思齐下一句话是什么,见贤思齐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以模糊为准则以投机为功效的现状正需要为我们一一离清!自满自负者必会自慎自律,自卑自轻者必会自信自重。于厚重之外厚积薄发,于功利之余以全概偏。如此,或许才是光明才是希望才是王道!

    记得中学时有位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让我们思考毕业后,应该何去何从?我想,纵令不过是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只要你认识一部书,你在生活中寂寞时便不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假定文化是可变的,那么人格必定也是可变的。历史上的特殊文化造就了在文化上可变的人格特征。跨文化心理学家考察了不同的文化群体,如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中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异。有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位外国博士在中国做了一次试验,当一群学生在被告知遇到危险时秩序井然先后分别脱离了危险。而同样的试验,他在国外做了多次均以失败告终。这就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别。生活在集体主义中的人们是把自己归属与一个大的群体,他们以集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对合作的兴趣胜过于竞争的兴趣。

    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力量,也是我们幸福有为的最大保障!

    没记错的话,见贤思齐是中学语文课本《论语》十则中学到的,其中还有一句更为熟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语文课上,我当时就向老师踢出了问题,这两句话说的道理基本是一样的,“《论语》中为什么要重复两次?是强调谦虚谨慎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还是这俩句话有何不同侧重点,更或是重复性记录。”谁料老师并没有夸我勤学好问,也没有给我正面解答,只是跟我说会翻译会背诵就可以了,当时也就不了了之了。

    看到了您的提问,我又想起了这件事,不过后来也才知道,就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了也至少两次,更何况那种意同字不同的呢?

    毕竟《论语》是个语录集,同样的事情问答过好几遍,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也确实能体现所记录内容的重要性,而且一个侧重点在“思”,另一个在“为”。

    我觉得没必要上升到文化内涵的高度,毕竟何谓“文化内涵”这个问题,都够写好几车字了,我想没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就连什么是“文化”,又有几个人能讲的透彻,所以,我姑且谈谈我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粗浅看法。

    简单地说,孔子认为“贤”比“不贤”好,您可能觉得我说的是废话,那么我想反问一下,这里说的“贤”,指的是什么?什么是“贤”?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最主要的主张是“仁义礼智信”,可见具备了这些的应该可以算作“贤”,我们姑且放下不提,放眼当下,什么才是贤?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基本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意思,可是我认为,对于“贤”的界定才是重点。如果连贤愚都分不清,又何尝思齐、自省呢?

    我觉得单论这句话讲的道理来说,真心没啥可讨论的,真心是个极其浅显的道理,从小老师、家长都会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多和听话的孩子一起玩儿,在我小学时代,能扶老奶奶过马路的同学就是“贤”。

    所以,基本是个孩子就知道要想好的学习,离不好的远一点,真心不用读《论语》才知道这些,真正难的是对“贤”的判断,而更难的,是认清了“贤”之后,真的能去学习,发现了自身“不贤”之处,能真正的改掉,“理”谁都明白,“做”才是最难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数据均来自网络,若有文章、图片版权异议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3345583974@qq.com立即处理